青年律師的困惑與成長
信息來源: | 責任編輯: 發布時間:2014-10-09
LINK:
姓名:張嘉良
律所:吉林良智律師事務所
職務:吉林省律師協會副秘書長
吉林省律師協會青年律師工作專門委員會 主任
人生在世,總要有夢,總要選擇一條屬于自己的路。至少,在路上,我們不再彷徨。然而,社會轉型期的多元、多樣、多變,在為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注入空前活力的同時,也在精神層面上給予了我們巨大的沖擊。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所向往的?什么樣的夢想才是我們應追求的?恐怕,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時代,想要找到答案,我們需要付出比前輩們更多的艱辛。
青年是撐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脊梁,是時代的開拓者和進取者,是最不能沒有夢想的群體。實現中國夢,需要各行各業的青年積極尋夢,積極履行時代賦予的責任,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。正如今年“五四”青年節時,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的講話中所談到的:“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,從自己做起,勤學、修德、明辨、篤實,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,并身體力行,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,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?!?/span>
我們的青年律師,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一員,作為促進法制建設、致力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,同樣需要以夢想為指引,將個人力量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大潮中去。因此,青年律師必須及時撥開迷霧,抵御層出不窮的誘惑,讓自己的“路”變得清晰起來,勇毅篤行,持之以恒;而想要入行的青年學生,更要審慎選擇,不能隨波逐流,一旦確立目標,便不改初衷、始終如一。
當然,毋庸否認,我國目前全社會的法律意識還需要不斷提高,法律體系和法治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,律師的作用和地位還不能被社會正確地認識。對于青年律師來說,剛入行意味著無案源、無經驗、無關系;好不容易接到案子以后,又面臨著無老師、無學友、無教材的狀態;做了幾年之后,困惑又升級為無定位、無閑瑕、無積累。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,青年律師所遭遇的困境可想而知。如何走出困境,如何承受壓力、觸及夢想,是青年律師當前被迫接受的嚴峻挑戰。
客觀來講,造成如此尷尬局面的原因,除了主觀上的,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完整、科學的律師培養體系。律師行業與相聲行業、手工業一樣,以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。但是,這種依靠“傳、幫、帶”傳授經驗的傳統形式,早已無法適應激烈的行業競爭。有些師傅懷有私心,不免在“傳道授業解惑”的過程中有所保留;有些師傅本身存在不良嗜好,又可能會影響徒弟的健康發展。如此,不少青年律師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,而很多人就會淹死在這冰冷的河水里。
為青年律師的個性化發展,也為各律所及整個律師行業的良性發展,我想,無論是律師協會還是各律所,都有責任把人才的培養提到重要議程上來,創新人才培養機制,為青年律師創建多向互動的“師傅群體”,創造個性化發展的環境,使團隊成員在互幫互學的過程中,有所取舍地學習,進而增強專業能力,形成凝神聚力的團隊精神和激人奮進的律所文化;而這種精神和文化也會反過來滋養每一位成員,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風格,實現人格的集體完善。
長期以來,我所一直在積極探索對青年律師的創新培養,探索師傅群體的建立和完善,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經驗,比如每天進行的晚質詢。在這里,不同方向、不同專業領域的資深律師都可以成為導師。他們通過真誠的付出,為青年律師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空間,同時,也收獲了流著同根血脈的戰友、摯友。又比如,考慮到青年律師經驗少,難以取信于人,所以,我所一直堅持統一收案、內部分工,讓確實有能力但無從施展的青年才俊能夠盡情發揮、囤積勢能。另外,即將啟動的“吉林省青年律師陽光成長行動”,也是對創新律師培養模式的一次重要嘗試。
青年律師要知道,夢想之所以是夢想,就在于它與現實存在距離,沒有誰能夠輕易實現。中國律師行業經過三十多年的曲折發展,路途實為艱辛,而今后仍要面臨許多風浪,律師協會與各律所本身能為我們做的還很有限,我們需要自己強大起來,要正視路上遇到的每一個溝溝坎坎,勇毅篤行、持之以恒;要認識到,現在所經歷的困難將化為將來的禮物,陪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成功。如此,律師夢,青年夢,甚至是中國夢,又怎會只限于仰望?